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生命》的教案

时间:2025-04-03 11:39:47
《生命》的教案

《生命》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命》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命》的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命的思考”中的“探问生命的”第二框——“敬畏生命”,引导学生懂得生命的珍贵。本框有两目

1、“生命至上”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脆弱和坚强,认识到要对生命有敬畏的情怀,用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生命

2、“休戚与共”引导学生体会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帮助学生对敬畏生命的认识从意识层面到行为层面,再到道德层面的逐层升华。

【学情分析】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活的美好,对初中生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怀,让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过上积极健康的道德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坚强的;明确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2.能力目标

学会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

在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生命的美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教学难点】

培养敬畏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这个周末是什么日子?给同学们一些提示,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生:母亲节)对,就是母亲节,现代的母亲节是由美国的一位孝顺的女儿所发起,一经设立就得以迅速的传播,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这一天表达对母亲的爱,母亲之所以在我们心里占据着最高的位置,是因为她赋予了我们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生命。

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些词汇来描述你对生命的理解呢?(预设回答:宝贵、珍惜、短暂、精彩、独特的,不可逆的)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其实这些词汇中都包含着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敬畏生命》

(根据实际日期,从母亲节引入,使知识、情感过过渡自然,引出本节课题。)

新课讲授

一、生命至上

对于敬畏这个词,同学们可能会有些陌生(解说敬畏的含义)所以要了解敬畏生命的内容,就从几个目标入手,同学们请齐读:(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的年纪还小,大多数都尚未亲身经历过生死之事,所以,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很多各方面的视频以及文字和图片资料,还邀请了几位新闻播报员,与老师共同来上这节《敬畏生命》的新闻主题课。其余的同学就作为评论员来对这些新闻事件做品评。接下来就进入新闻播报时间,有请我们的1号播报员(天津爆炸)

2号播报员(洪涝灾害)同学听了这以上的两则新闻,对于生命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有那些想法?

(通过两起自然灾害,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是脆弱的。)

1.生命是脆弱的、坚强的

展示火灾、地震、车祸、校园暴力等图片;展示灾难发生时,人们的救援的图片

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想法?

可能出现的回答:

1)我为逝去生命的感到难过、惋惜;

2)我为那些救援工作者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敬佩他们;

3)生命有时是脆弱的,不知不觉就有可能失去它;

4)生命也是坚强的,有力量的;

5)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6)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所以我们要对生命有敬畏的情怀。)

2.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观看时事报道“西安救援落井儿童”视频,和p96“陶行知的故事”

你是如何回答陶行知的困惑?

上述的报道和陶行知的警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可能出现的回答:

1)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2)在外在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3)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当祖国强大时,更有利于保护我们个人的生命……

(通过探究和分享时事报道,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同时提醒学生要关注社会新近发生的事情,用道德与法治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

3.我们要承认他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P95探究与分享“火灾发生时”ppt“最美逆行者”

讨论: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自己的生命吗?

可能出现的回答:

1)不是,生命至上,自己的生命是重要的,他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2)我们要“仁者爱人”自觉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生命至上,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自觉珍爱他人和自己的生命。)

二、休戚与共

1.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P96阅读与感悟“我是一个生命”

从上面的图片和文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可能出现的回答:

1)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要关怀他人的生命;我的心理需求和他人的一样,都有对生命的敬畏和渴望……

(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进而从珍爱自己的生命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2.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P97探究与分享“善的力量”和ppt“蹲下去”

上述的情境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不同的情境中能发现哪些共同的态度?

可能出现的回答:

1)善待他人在生活中做起来并不难,有时可能是举手之劳;

2)我们蹲下去,是对孝道的延续,是精神的传承;

3)警察蹲下去,是为他人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4)医生蹲下去,是在给患者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5)这是善的力量,我们也要关怀关心身边的人……

(通过情境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能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此处隐藏28565个字……一遍。

《生命》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⑵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⑶领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

2、情感目标:

⑴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⑵认真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有意义。

3、能力目标:

⑴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⑵培养赏析优美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⑵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难点:

领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培养赏析优美语言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1、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2、整体感知法、探究学习法。

  【课堂教学设计】

能力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本着这一原则,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感受生命──描绘生命──装扮生命。分两课时完成(第一、二环节为一课时,第三环节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感受生命

一、导入

生命,是我们最熟悉的,却也是最难以说清的。我们常常因为生活中经历的挫折和失败而倍感生命的无奈,那么,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因为有了挫折和失败就变得晦涩了许多呢?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冰心探讨关于生命的话题。

二、讲授新课

1、作者介绍: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作品: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学过她的《繁星·春水》,作品主题:母爱、童心、自然。

2、字词学习:

巉岩清吟骄奢荫庇芳馨怡悦丛莽云翳

(指名读音释义,后齐读掌握。)

3、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自行提出疑问,其他学生帮助解答,解答不出的,讨论交流,再由教师引导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文中把生命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几方面来写?语言上有没有明显的标志?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把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这样就把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其具体化,容易理解。

分三层来写(生命像水;生命像树;生命的本质)

语言标志:

A、不敢说……也不敢信……

B、不敢说……也不敢信……

这两句话把全篇内容有条理地穿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概括了主旨。

⑵画出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即体现主旨的句子):

(此问题也可由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要记住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⑶学生齐读关键句体会。

4、范读课文,局部探究。

⑴指名朗读文章第一层(从开头到“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把生命比作“水”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你觉得它和生命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根据水的`自身规律展开描写,水象征生命长河,主要描写水的流淌过程,写出了水的复杂、曲折、多变。作者笔下的水和人的生命规律是一致的。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顺境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它们都是相伴而行,相生相成的。

②文中四个“有时候”领起的句子,分别描绘了“生命”历程中哪些阶段和景况?

明确:

A、指生命遇到险阻和困难时,与其抗争,最后战胜险阻;

B、指生命历程中一帆风顺,一切顺心如意、美满幸福的时光;

C、指生命忽遇重大打击后更加坚强和不屈;

D、指生命中的困乏和劳累时,求进的力量催促自己奋进。

③生活中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失败,你该怎样做?

(不规定具体答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⑵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相互交流。

⑶用分析第一层的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层(“生命像树”)

①作者把生命比作“小树”,那么,生命和小树有哪些相同之处?

②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的?(出生、中年、晚年)

③找出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第二环节:描绘生命

一、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1、首先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看法。

3、指名回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加深认识。

例如: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赏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关键在自己。尹小星的实例证明,人可以没有健康的体魄,但是不可以没有健康的意志。每个人,只要努力就会有充实的人生。

二、思考

你觉得生命还像什么?展开思想的翅膀,体味生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师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开启想象。

(枝头绽放的花朵,走向成熟的果实,钻出硬壳的嫩芽,晶莹剔透的露珠……)

注:要找出喻体,还要说出为什么?(即适当描绘)

第三环节:装扮生命

1、仿照课文的思路和语言,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像……

例:

生命像是夜空中的一颗璀灿的流星,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就永远地消失了,却为人们留下最亮丽的光华。

小草的生命像平静的流水,缓缓地、平静地度过它短暂的一生。它没有辉煌的生命,只因它的平凡。只有当它破土而出的一瞬,我们才感到它的伟大。

燕子的生命像回旋的水波,南来北往、年复一年。但在这水波中,时而也会翻出几朵浪花,使它的生命中也荡漾着几颗跳动的音符,让我们可以谱成欢快的乐章。

每个生命都像是一条小船,有的在历经了风雨之后而沉没,有的承受住了惊涛骇浪而满载而归……同样的出生,同样的环境,只因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结局。这就是世界,它就像是一片汪洋,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小船,而变得更精彩。

2、学生再读精彩段落后,讨论构思后,指名说思路,共同评析。

3、学生写作。

4、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赏析。(以肯定为主)

5、小结: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美丽,更充实,不是仅凭口头上说说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所以我们应当感受生活,不仅要感受生活中的甘甜,也要感受生活中的苦涩,相信我们只要用心,生命就会变得更美!

《《生命》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