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孙权劝学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教案2【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故事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通过角色扮演,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预习指导】
(一)知识链接
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学习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句子所表示的'语气,标注在括号内。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1)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见吕蒙进步之大;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鲁肃爱才敬才。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吕蒙对于自己的进步相当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地表现出了吕蒙的颇为得意。
(3)通过学习,吕蒙由“______________”变得使人“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3.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2)摘抄选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 ……此处隐藏5624个字……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 当涂 涉猎 见 就 过
虚词:以 岂 但 若 乃 及 即 更 何 遂
人称:卿 孤 孰
古今异义:博士 往事
语气词:邪 耳 乎
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习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