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祁黄羊》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1 14:56:47
《祁黄羊》教学反思

《祁黄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祁黄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祁黄羊》教学反思1

《祁黄羊》这篇课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私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次为国举荐贤才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本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简单,人物的形象鲜明。全文紧紧围绕“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句话展开的。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公正的人。

课文中“祁黄羊举荐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正是紧紧围绕“举荐人才”展开。在学生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内容之后,重点创设了情境对话,来加深对人物崇高思想的理解。如:解狐和祈午听到祈黄羊举荐他时,会怎么想,怎么做?祈黄羊的亲朋好友及嫉恨祁黄羊的人又会怎样想?在站在人物的角度进行思考之后,再写一写,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就十分容易了。

另外,祁黄羊的人物形象除了从祁黄羊的举荐理由中可以感受到,还从他的神态中也有所领悟。例如: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两个“想了想”“郑重”,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他对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是唯才是举的。

预设是完整的,但在进行这一课的学习中,存在了许多的遗憾:1.为了体现课堂的真实,导学案没有前置,再加上这节课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较多,孩子们在课堂上去书写,造成了时间安排的不当,导致拖堂。2.在孩子们书写的过程中,情感、气氛突然降至冰点,语文课缺乏了语文味,好像做阅读题似的。

如果再上此课,首先要将导学案前置,然后随着课堂的需要来灵活使用,不能硬套四个环节;要让学生理解清楚“一心为公”的意思,怎样爱国,要量力而行,可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三爱三节”是爱国的表现,好好学习是爱国的表现,爱护、保护环境也是爱国的表现……

《祁黄羊》教学反思2

指导精读时,放手让学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特别是祈黄羊和晋悼公的四次对话要读出感情来。并抓住人物的神态,去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于是在讲述晋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了人物的对话,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想了想,郑重”,说说从这两个词语中读出了什么,尝试透过文字体味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从而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指导研读后,充分激励和相信学生,“授之以渔”,采用学法迁移,放手让他们自学第二次对话,重点研读一句反问句和一句疑问句,进而朗读,从中体会祈黄羊公私分明、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

当然,导读第三、第四次对话时,仍然采用上述方法:抓住人物的对话、说话时的神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创设情境对话,加深对人物崇高思想的理解。如:解狐和祈午听到祈黄羊举荐他时,会怎么想,怎么做?祈黄羊的亲朋好友和嫉恨他的小人会说些什么?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助燃器、是点火器,是激活学生情感的火把。但课后我回想一下,觉得有些地方还不够:朗读指导有的地方还不到位,部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地发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

《祁黄羊》教学反思3

我不是沉默的羔羊

——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的启示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理想境界。文中共有三处写到关于祁黄羊的“想”:

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2、“看来只有祁午才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二次的“想了想,郑重”和“想了想,又郑重”,引发学生的想象,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掩藏于表面之下的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

师:祁黄羊在想什么?为什么要“郑重地说”?

生1:祁黄羊在想朝中谁能够担此重任。

生2:祁黄羊也就应想到解狐也曾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杀父仇人是让人不会忘记的。

生3:祁黄羊的心里很矛盾,到底举不举荐解狐呢?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国泰民安。他在彷徨,结果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他舍小家、为大家。还是选取了举荐解狐。

生4:我给大家补充一下,前文悼公也“说”了,中军尉的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祁黄羊前思后想经过了艰难的抉择,所以才显得很郑重。

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巩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读的惟妙惟肖。有了对“第一想”的理解,“第二想”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

生1:祁黄羊可能在想,我举荐儿子祁午会不会有人说我偏心眼呢?但是,转念又想,解狐死了,除了祁午以外实在没有适宜的人选了呀!为了国家,我只能举荐了祁午。

生2:祁黄羊很慎重,也很无奈。但他别无选取!

正当学生们说得正浓的时候,一位同学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生:我觉得祁黄羊什么也没想!课文中祁黄羊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悼公吗:“我压根儿什么也没想。”(“第三想”)

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我也感到很意外。这是我课前没有注意到的状况啊!稍作思考之后,我又把球踢给了学生,引导他们以“祁黄羊到底进行没进行思想斗争”为题进行讨论。学生的用心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共分成三派:

1、祁黄羊当时真的什么也没有想。

2、祁黄羊举荐人才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最终,“公”战胜了“私”。

3、“压根儿没想”的“想”的意思是“计较”,并不是真正好处上的“想”。

紧之后,学生又围绕各自的观点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论证、辩论。其中尤以持观点二的同学的表现最突出。他们认为祁黄羊举荐人才时,不仅仅想到被举荐者是自己的仇人或亲人,而且还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痛苦抉择。最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他选取了唯才是举,把个人的恩怨情仇通通抛到脑后。但,在悼公面前,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但撒谎并不能说祁黄羊是一个道德低下的人。正如医生能够向病人撒谎、将军能够向士兵撒谎一样,“望梅止渴”不就是大军事家曹操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吗?祁黄羊在悼公面前撒了谎,但祁黄羊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一样具有胸怀博大、不计前嫌、公私分明的光辉形象!

在不断的争辩中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观点二。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坚持己见。

暂且不说答案与历史相不相符,但, ……此处隐藏8762个字……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作出有效反应,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当时我都没有做)以至在这一部分浪费不少时间,同时也看出了老师课堂应变能力的缺乏。

在学习晋悼公与祁黄羊地第一次对话时隔不久,让学生充分阅读了人物的对话,并注意人物的提示语,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想了想,郑重”,引发学生的想象,尝试透过文字体味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从而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指导研读后,充分激励和相信学生,“授之以渔”,采用学法迁移,放手让他们自学第二次对话,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经验尚浅,课堂上对自己所设计的在课堂上不能灵活地实施,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地发挥。通过这堂课,自己学到了很多,更激励我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祁黄羊》教学反思14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祁黄羊由于在多年征战中,腿脚落下毛病,无法担任“中军尉”一职,便向晋悼公请辞,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他,表现了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质。

于是在课堂上我直接奔向问题的所在,让学生找出反映他品格的一句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及词语“出以公心”。于是在讲述晋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了人物的对话,并思考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当晋悼公提出让祁黄羊举荐中军尉的时候,我让学生来模仿当时的现场:老师模仿晋悼公,一名同学模仿祁黄羊,其余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来扮演和祁黄羊同朝做事的官员,另一组来扮演祁黄羊的老母、妻儿老小以及他家的仆人。”这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同学们,我们从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上经过深思熟虑的,是非常严肃、认真、慎重的。那么和他同朝做事的官员们,当你们听到他举荐的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时,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学生们有的说:假如你选解狐的话,恐怕连你的亲人也不会认你啦!有的说:老兄啊,你为什么要选他呢?要是你选了他,就不怕他恩将仇报杀了你们全家。有的说:祁兄啊,解狐是你的杀父仇人,你看我不是也挺强壮的吗?平时和你关系也不错,你怎么就没想到要推荐我呢?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扮演父母妻儿的说:大哥呀,你怎么会推举咱们的杀父仇人解狐这样无用的小人呢?你不怕他灭了咱的九族吗?有的说:黄羊哥呀,你难道忘了是谁杀死咱的父亲了?如果你让解狐担任了中军尉,那你就是祁家不孝的子孙!有的说:黄羊啊,你这不孝子,你连杀父之仇都能忘记,养你这样的儿子有何用!

接着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大家为什么都不赞成他的举荐呢?而祁黄羊是从哪些方面考虑推荐了与自己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解狐呢?为什么晋悼公一开始也感到惊讶,但是后来也同意了他的举荐呢?读读他们的第二次对话。学生们这时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无论是从分析问题上,还是从朗读技巧上,他们都非常地投入,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喜欢参与此事的讨论,他们很喜欢这样充满争论的课堂。注意人物的提示语,注意句子中的标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想了想,郑重”,引发学生的想象,尝试透过文字体味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从而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指导研读后,充分激励和相信学生,“授之以渔”,采用学法迁移,放手让他们自学第二次对话,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文本不是知识的全部,勤奋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把文本看成是实现文本和人本对话的一个话题,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汲取更多语文养料的切入口、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探索未来的一个途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门坎。教后,我觉得指导朗读时却忽略了运用,教学细节落实不到位。由于经验尚浅,课堂上对自己所设计的在课堂上不能灵活地实施,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地发挥。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学到了很多,更激励我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祁黄羊》教学反思15

《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着重讲述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以人物对话来展示人物品格特征的。但在人物对话的背后,有许多空白之处,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几个值得学生探究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效果还不错。

师:(板书)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

祁黄羊、悼公、解狐、祁午

生:自由朗读。

师:你知道解狐、祁午和祁黄羊的关系吗?

生:解狐是祁黄羊杀父仇人,而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

师:祁黄羊推荐的人一个是仇人,一个是儿子,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生:我不明白祁黄羊为什么要这样做,杀父仇人应该是不共戴天的,他怎么能选解狐呢?同时推举亲生儿子担任国家要职,他难道就不怕天下人误解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同学们用书上语言来回答。

生:因为祁黄羊荐贤是出以公心的,所以他“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指导理解“出以公心”)

生:因为没有比解狐和祁午更合适的人选了,所以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师:理解得真好。那么,祁黄羊在推荐这两个人时,有没有人出来反对呢?

生:当然有。推荐解狐,他的家人一定会反对,如果他的老母亲还在,一定会说祁黄羊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生:不止是他的母亲这样说,我想,所有祁黄羊家的亲戚朋友都会这样说。说他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是一个不肖子孙。

生:我想,当时祁黄羊推荐解狐时的压力一定很大,毕竟解狐是他的杀父仇人啊!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么祁黄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好好来读读他的话,体会他的出以公心。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那么,推荐他的儿子,又会有谁出来反对呢?

生:那些和祁黄羊不对的人会出来反对,他们会说祁黄羊是在包庇自己的孩子,是想把自己的官位让归自己的儿子。

生:一些人肯定会在晋王面前说祁黄羊的坏话,说他是偏袒自己的儿子。

师:那么面对这些压力,祁黄羊又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另一段话,体会他的出以公心。

学生有感情朗读……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像助燃剂,像点火器,激活学生情感的火把。在这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做法,我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因此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祁黄羊》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