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30 11:57:41
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

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中的游乐园情景图导入,使学生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教者再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鼓励合作,培养交流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也证明:小组合作把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拔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提供了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如:以小组为单位看图提问题,解决问题,再全班交流反馈;让学生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并交流成果……这样让学生最大可能的说一说,数一数,学生在做中,玩中愉快的学习。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成果整体会集体的力量。

三,抓住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让学生摆图形列出算式后,以黑板上较长的算式3+3+3+3+3+3+3+3+3+3=30为例,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能使算式变得简短一些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得出多种答案。如:6+6+6+6+6=309+9+9+3=306+12+12=3010个3,没想到3×10=30的算式也出现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马上决定不动声色,还是引导他们进行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但在谈3×10=30这一方法时,特别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参与思考补充,教师在他们已知部分的基础上加以点拨,让他们有种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不同小组的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评价,使他们在交流,争辨中获得启迪。从而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四,重视反馈,合理评价

反馈教学的过程是对信息反馈的及时调控,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的途径之一。因为学生有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机会,也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有些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反馈,对成功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促进他们提高学习的热情。对失败的学生,教师要发挥情感的力量,排除学生因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增强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长算式:3+3+3+3+3+3+3+3+3+3=30如何变短的方法,由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合理的评价,使探索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供了适宜的平台。

认识教学反思2

一、对教材的认识和学生的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初次学习会感到困难。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直观的出现大量学生熟悉的各种实物和图形;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有了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多少的经验基础;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具有了平均分的操作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也许听过几分之一,但他们不理解分数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二、教学体会

由于分数是学生开始认识的一种新数,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创设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多联系实际,多举实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强感性认识,为以后学生在分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打好基础。

1、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首先通过借助学生喜欢的喜洋洋与懒洋洋分蛋糕的情境引入教学,让学生发现要比较公平的分物体必须要“平均分”,当出现把1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时,学生发现用自然数解决不了,从而引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认识了1/2之后,就让学生动手折1/2,接着在学习1/4的时候,直接让学生动手自己探究1/4,再认识几分之一时,我相信学生的能力,直接让他们自己去想分数,说分数,说意义。课后检测也表明这样的教学组织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

3、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圆、长方形、正方形。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2)促使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

三、不足分析

1、在把握教材方面,通过教学感觉自己还是把握的不太准确,虽然也是让学生通过图形演示反复的理解和说分数的含义,但是在语言引导中没有抓住关键字去引导学生去理解,而且教学语言也不够精练,总之学生对重点内容还是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2、在学具准备方面,我预设的不够充分,比如在学生折了二分之一后,动手涂出其中的二分之一,由于圆形纸片太大,学生年龄偏小,涂的时候很浪费时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涂完,这样给学生对二分之一的认识造成视觉上的错误。如果设计成直接让学生将分数写在二分之一的地方或者四分之一的地方,效果会好一些,因为不仅 ……此处隐藏7345个字……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认识教学反思12

今天学习《认识时间》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的,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下基础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带领孩子复习了整时,几时过一点,快几时了,然后认识分,重新认识钟表,知道钟表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本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在拨一拨中学习几时几分。

但本节课存在着不足:

1.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些孩子5个5个的数也不够熟练,是依靠手指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很难,在认识钟表的时间时出现了困难。

2.还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

3.部分学生在读时间时往往容易读错,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45分、5时55分。这可能受之前学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的思维的限制。还有的学生是分针指着数字3,就说是3分钟,指着数字8就说是8分钟等。

第二节课,我又复习巩固了认识时间,让学生自己拨钟表,观察分钟转动时,时针的变化,尤其对比观察半时前后时针的位置变化,让孩子拨一拨8时45分,接着让分针继续前进15分,到9时,观察这两个时刻时针的位置都指向9。但第一个时刻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9,还没到9时,再过15分钟才到9时,所以虽然时针指向9但并不表示9时。

我重点让孩子动手拨一拨,同桌一个人拨钟表,另一个人认时间。过一会儿,同桌调换。然后,让一个孩子上台拨钟表,全班同学说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认真备课,多方位了解学生,做好预设,让我的课堂在追求生动活泼的同时,追求实效性。

认识教学反思13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一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必须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并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资料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我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经过比较,最终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经过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很快就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经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我的一天联系在一齐,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和思维本事,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简便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供给了良好的环境。最终,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到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认识教学反思14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记数的结果,又是记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所以,“10的认识”是认数教学中关键的一课。本节课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从动手操作让孩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10个一是1个十是建立新旧计数单位联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孩子后续学习所需要的至关重要的内容。教学时我让孩子数小棒,边数边摆当数到9时停顿以下在摆一个,问孩子:有几根小棒?孩子很容易回答10根,这是马上指导孩子把10根小棒用皮套捆成一捆,让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跟着教给孩子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直观的小棒及捆小棒的过程作依托孩子很容易的理解了。而后又用计数器,知道孩子边拨珠边数数,进一步巩固满十进一的十进制关系。

二、通过实际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列举了很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10个手指、10个脚趾、10个同学站一队、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通过让学生感受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数学就在身边。

三、设计利用刻度尺,让学生认识数的顺序,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让学生知道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接着我设计了小朋友喜欢的水果图,让学生说说喜欢吃哪些水果,体会从左数排第几,从右数排第几……。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多种感官,形成并强化“10”的表象,理解10的序数意义和基数意义。

四、最后我特意设计了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情境,课件展示,让学生倒数10、9、8……(发射)。

这样不但让学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10以内数字应用很广泛,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上是通过让学生看野生动物园图片,数图片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各个数的得出都是在数几个具体的人或物的基础上。如数“1”,是在数1头大象和1个太阳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数“2”是在数2头犀牛和2棵大树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如此,把1—5,5个数都抽象出来,抽象出数字的过程中,每个数字都再通过小棒图显示一下,“1”是1根小棒,“2”是2根小平行摆,“3”是摆1个三角形,“4”是摆1个正方形,“5”是摆1个正五边形。这个过程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成自己经验中的图形,可以为学生以后认识图形提前打下基础。

然后在认识1—5的顺序过程中,是通过做练习,原来有2根小棒,再摆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通过显示,再添上1根是3根,使学生知道2再添上1是3,也就是2后面的数是3,再反问2前面的数字时几,使学生知道是1。如此从2→5,使学生感知到1—5各数的顺序。教材的安排上是通过计数器与点子图来使学生掌握1—5的顺序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着重说明:先拨1个珠子,再添上一个珠子,就得到2;在2的基础上再拨1个珠子,就得到了3……,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逐步认识到,后面一个数是由前面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然后让学生摆点子图。通过摆5张点子图,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这样使学生更能深刻的认识与把握1—5的顺序。

总之,《1—5的认识》这节课的安排,主要是认识1—5的含义,1—5的顺序,能人,能读,能用1—5这5个数字。

《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