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30 11:58:02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

今天上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累我也上得很累。现在重新给这节课整理一下思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首先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而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时,对于计算的过程方法也就是表述:先算(),再算(),有一部分学生还没能熟练地表述出来,所以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时,学生也一样没能很快地说出计算的过程。特别是到再算()时更是一个难点,或许是在上前面的`内容时,我没有特别强调“拿先算出的得数来加上还没有加的另一个数”这句话的原因吧。

其次在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因为担心时间的问题和课堂纪律的问题,所以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进行摆一摆、算一算,而是我把小棒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中学习,虽然教学目的达到了,但是感觉学生的感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也是造成对计算的过程方法表述不够清楚的原因吧。

因为一直都在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虽然这为后面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做练习时感觉学生对利用“凑十法“凑成整十数这个方法不够熟练,不喜欢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虽然我们提倡算法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对于后面教学简便计算应该是不利的,因为凑十法是简便方法计算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而上面存在的问题说明我还要更深层次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备课要更加充分,仍然要努力填补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学习能为后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笔算奠定基础。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掌握。如果前面的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没有学好,那么这节课就会寸步难行。从教材的逻辑体系出发,首先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口算是必要的。其中,我重点复习了“24+5”,唤起学生已有认知,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有利于算法的迁移。

在备课和试上的过程中,对“24+6”的设计一直很纠结。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摆小棒,能算出得数,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甚至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清算理,归纳算法。因此,由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摆小棒,介绍算法是最初的设想,还能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从课堂效果来看,在随后的练习环节,学生的反应并不乐观,甚至有学生还是“顽固”地使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进位加的算理。因此,在学校同事的帮助下,我重新调整教学设计,欲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1、动手操作

关于“24+6”和“24+9”的教学时间比重,同事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24+6”比较简单,重点应放在“24+9”。然而通过查阅资料,我认为“24+6”的算法是新知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重要环节。对于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理解算理,抽象算法,发展数学思维。具体教学时我又分为四个层次:摆——圈——捆——说。从实际教学来看,由于我教学语言的琐碎,放的不够,这个环节还没达预期效果。接着计算“24+9”时,由扶到放,学生出现了两种算法,一种是凑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凑成10,这样和20组成了30,然后再用30加3,得33;第二种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但由于紧张,在抽象算法的环节不自然顺畅。

2、五次比较

第一次比较是开始列出“24+6”和“24+9”后,比较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由此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第二次比较是教学完“24+6”和“24+9”的算法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计算的`过程中相同点,使学生明白两位数加一位数要先算个位,个位上满10了,因此得数的十位上就比原来多了1个十和;第三次比较,很遗憾,由于紧张,忘了这一环节,原来准备对比“24+5”和“24+6”﹑“24+9”,为什么结果是二十几﹑三十几;第四次比较是在游戏“送小蚂蚁回家”环节,同样是43+,为什么有的到四十多,有的到五十多?第五次比较是在“智慧转盘”,同样是76加一位数,估算时为什么有七十几,有八十几?设计的目的紧扣重难点,发展学生思维,彰显数学味,让计算教学有理有据;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计算与趣味。

本课教学中,安排卡通人物“小明”贯穿整个教学,让小明与小蚂蚁的互动吸引学生注意,通过帮小蚂蚁回家提高估算能力,进一步体会“满十进一”;小蚂蚁请吃苹果三个题组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和小蚂蚁玩转盘游戏,巩固算法,提高口算速度;与小蚂蚁的告别,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不足还是很明显的:

1、例题教学时间安排过长,导致拖堂。

2、没有在新授之后把24+5、24+6、24+9三题的算法比一比,以突出本课的重点。

3、教师关注学生的学还不够,倾听能力待加强。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即使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要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重点解决竖式的算理和规范书写格式。但是由于我对学生了解分析的不够,导致学生没有掌握学习重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材安排“参观博物馆”为实际背景,学生先通过观察情景图,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再 ……此处隐藏6192个字……14) 4 52 (60)

想:6 + 8 = 14 想:52 + 8 = 60

50 + 14 = 64 4 + 60 =64

…………

师:经过计算,我们班需要准备64袋糖。看来呀,计算56+8的方法还真不少呢!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2

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是以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的,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复习了这样的加法,帮助学生重新温习,感知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我在教学时利用发书的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进行提问题,可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局限性,他们对“一包、零散”的概念不是很明确。在探讨计算方法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归出三种不同的方法,我都是引导学生向“相同数位相加”融合,为后面的发现做下基础。

在授课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只有个别的学生还是分不清相加的数位,我只是在想,我们只是要求进行口算,为什不能直接用“竖式”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呢,虽然那样超出了教学的要求,可是学生病不需要列竖式啊,口算起来应该会更快的。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3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和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本节课中注重的是通过小棒操作的过程,体现学生经历计算的基本思维过程,从一开始的实物操作(主题和小棒)、到随后的表象操作(头脑中重现分一分、摆一摆的过程),再到最后的符号操作(语言表征,计算结果),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继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标。

针对课堂练习的高效性这个研究课题,我主要想通过以下两点来体现:

一是:练习的层次性。从一开始的圈一圈算一算切合例题进行巩固,到小手对数,进展到无实物的抽象计算,再到填十位上的数,发现进位与不进位的区别,最后进行生活运用,深透估算的思想。

二是:练习的趣味性。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平日的教学中常常用到小手游戏,例如课前的对对碰(就是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中的小手对数等,旨在让孩子用最爱动、最直接的教具——小手来进行口算练习,而且用小手的形式展现,速度快易于检查。

三是:练习的针对性。本节课的重点算法就是相同数位相加,算理则是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想法,在练习设计中,我特意安排了“小手对数”“十位上填几”以及“拓展练习”这三个版块,旨在通过多个练习,针对性的进行重点的训练和难点的递进式突破。

在本堂课中,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听取了赵晓英主任和张志娜校长的点评后,更是深得反思:

其一:“数形结合如何才是真正的有效?”

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是最优化的选择,本节课中我在设计中也想要突出这点,但一堂课上下来,总觉得在数形结合点上不是很流畅,学生能正确的摆小棒,准确说出自己的摆法,但落实到算法上就总是出现问题,听从了两位专家的点评后,我顿悟:数形的结合要适时而紧凑,学生在自己体验摆法后,就应该结合他们的口述一边说一边提炼算法一边进行板书,这样“形”(小棒)和“数”(算法的算式)才会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结合,学生才会明白:我摆的这个过程原来就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的呀!从而更有效的理解算理和算法。

其二:“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抉择”

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8,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个人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费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14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以上学期学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近阶段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掌握。如果前面的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没有学好,那么这节课就会寸步难行。如24+9,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凑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凑成10,这样和20组成了30,然后再用30加3,得33;第二种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

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运用情境图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加法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充分让学生操作小棒理解“满十进位”的算理。再次感悟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在练习的处理上,“想想做做”2有三组同类练习。我没有一次性的全部出示完毕,而采取分步的策略,先出示第一组4+8,34+8,54+8,84+8,先请孩子轻声的读一读,然后独立计算。计算后,请孩子充分的交流,“通过计算这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刚开始孩子说的比较表层化,比如都是加法,第一个加数个位都是4,第二个加数都是8等等,这些都是从算式本身观察到的。后来有学生发现四道算式得数的个位都是2,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计算过程。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得数的个位会都是2呢?在这样的引导中孩子回忆到这一组题目都是先把个位相加,都是先算的4+8,所以得数的个位都是2。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不是为了发现而发现,而是在发现规律后能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因此,在接下来的两组练习中孩子完成的很顺利,正确率很高。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

学完这节课,最大的感悟就是学生的差异什么时候都在所难免,统一的教学思路,同层次的练习,实在是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学环节都很好,只是个别学生掉队,使我感到伤心,因材施教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